所在位置:首页 > 游戏新闻 > 天问屈原原文及翻译(天问是什么意思)

天问屈原原文及翻译(天问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7-01 02:35:50来源:头条浏览:0

#历史开始# 《天问》是屈原《楚辞》中的一篇“奇”文:奇不仅是因为艺术表现手法与屈原其他作品不同,

更重要的是,从作品的立意到作品中表现出的作者思想的“奇诡”,都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

展现诗人非凡的学识和想象力!什么是“田文”?王一《楚辞章句》说:你怎么不说‘求天’?佛祖不能问,所以称之为‘天问’。“又有消息说,屈原被赶走了,忧心忡忡,苦不堪言,在山上徘徊,路过楚王庙和大臣祠堂。

看到墙上有关于天地、山川、神灵、古圣先贤、妖魔鬼怪的故事,就是“墙上问天”。虽然有一些历史文献和文物可供参考,但这种说法未必是屈原写《天问》的真正原因。《天问》,

除了天地、日月、山川、灵异之外,大部分涉及的人员在当时都有现实意义。所以,屈原的提问不会仅仅基于寺庙壁画。而是有他的主观选择,是他精心写的。从全文的顺序来看,后三代的史实是先天自然的。

在结尾,贤明愚拙的楚国大臣清楚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动机和创作意图。所以这篇《天问》的文章,包含了作者深思的结晶,不可能是他的即兴之作。

《天问》是屈原思想和理论的精髓,他的问题都是古代传说中不太可解的怪事和大事。他似乎在要求一个答案,找出一个因果。

这些问题也是春秋战国以来众多学者所探讨的,几乎都在百家争鸣的文章中有所论述。屈子的《天问》是一个很大的系统,有模糊的句子和疑问语气。

这就是为什么屈子是诗人而不是“哲学家”的原因。“天”字的含义在战国时期已经相当广泛。一般来说,凡是远离人、高于人、古于人的事物,人所不能理解、不能做到的,都是“天”所能控制的。对于物质世界来说,

也有起源、本质、起源的意思。《易系词》中说:“法像无非天地。”《天问》的天,也是指一切法象,类似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

都是各个家庭用来代表这些“法律形象”的名词。屈原是楚国宗室中的重要大臣,他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以非凡的智慧写下了这篇精彩的文章,内容相当工整多样。

《天问》的荣耀和价值清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从全诗的结构和内容来看,是一首长诗,372句,1553字,以四句为基础。

他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其中很多问题是他那个时代没有解决的,他也有疑问,还有一些问题是关于很多历史问题的。

它往往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主张,以及对历史的总结和歌颂;关于自然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探索宇宙的精神和对传说的怀疑,也表现了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和认识论。

《天问》以新颖的艺术手法表现深刻的内容,使其成为世界图书馆中独一无二的杰作。总的来说,全诗可以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从文章开头到“隐灵”,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道。

宇宙的创造是一切的前提,这成了屈原追问的开始。其中从《上古之初》到《如何知之》,他问的都是天体的情况,“明知黑暗”四句话讲的都是宇宙阴阳变化的现象。

第二节,从“九天”到“隐晦而安全”,问日月星辰:它们为什么不倒?太阳每天要走多少路,月亮为什么会有晴天?以及对一些关于日月传说的质疑。从“不要让它流动”要问的事情,

从禹治水到“九州之误”.为什么这么生气?”是关于古代传说中的地球,而下面六句“太阳不安全”则是对地球上看到的太阳现象提出疑问。第三节,从“怎么会有石林”到“怎么会有黑羽?”

这在当时都是民间传说中的怪事。以上《天问》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自然界事物的提问和对一些与自然有关的神话和历史传说的思考。文章富于变化,富于联想,饱含深情。

除了少数错误(比如“何海应龙”这句话不是错就是错),我们不能用人们习惯的文章结构来看待,而认为是“断章取义”,杂乱无章。自《于致礼建功立业》以来,他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史实提出了质疑。

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的第二大部分。女齐、枪、玉、共工、后羿、齐、龙、菊蝶、后羿、伊尹.屈子对这些传说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疑问。怀疑这些人和神的传说,

往往表现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尤其是关于鲧禹的传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不平之情,他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表同情,在他看来,鲧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认为的是治水失败之故,而是由于他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

这种“问”,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愤懑, 《天问》 的思想光辉就应当是这样来理解的。

自“天命反侧”起则进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诸如舜、桀、汤、纣、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师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齐桓公、吴王阖庐、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问题,

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政治的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看法,这些叙述可以看成是这位“博闻强志”的大诗人对历史的总结,比《离骚》 更进一步、更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而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抨击,也是希望君主能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重新治理好国家的一种变幻了的表现手法。 《天问》 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四字为句,以问的形式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

细细读去还是可以理清脉络,弄明主脑的。 《天问》 在语言运用上与屈赋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

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

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语,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覆,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

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 引孙鑛语)这构成了《天问》 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它表现的是屈原的学术思想,问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在修辞手法上,

自然没有像《离骚》 、 《九歌》 、 《九章》 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贺裳《骚筏》 所评“其词与意,虽不如诸篇之曲折变化,

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 《天问》 问世之后,摹拟的作品为数不少。晋傅玄有《拟天问》 ,梁江淹有《遂古篇》 ,

唐杨炯有《浑天问》 、柳宗元有《天对》 ,明方孝孺有《杂问》 、王廷相有《答天问》 ,

清李雯也有《天问》 ……可见其对后世文学创作思想的深远影响。但摹拟之作大多既缺乏思想价值也缺乏文学价值。总之《天问》 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而有很特殊意义的文学杰作,

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它相当高的价值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