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电摇嘲讽”风靡校园,真的是“闹得玩”?

“电摇嘲讽”风靡校园,真的是“闹得玩”?

发布时间:2023-05-17 12:29:32来源:头条浏览:5

最近,龚先生发现,正在读小学的儿子总喜欢做一个奇怪的动作:双腿下蹲,手臂前伸,高频率地做“拉锯式”晃动,甚至有很多孩子在学校门口、小区楼下、公交车站,出其不意地就来这么一下。近日,有媒体聚焦这种时下小学生群体中流行的被称为“电摇”的社交语言。这个在成年人看来不雅观也不礼貌的举动,成为继《孤勇者》后在小学生群体出现的又一现象级行为。据说,“电摇”原型出自于3000多年前的瑞典塔努姆岩画《太阳战车》中一个手臂前伸、双腿微蹲的小人,有人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小人高频率地做深蹲手臂上下晃动的。去年初,这个小人跨越时空来到了中国,被再创作后发展成一个“鬼畜”动作,进而被一些网络游戏设计者采纳,用这一“电摇”动作来鄙视、嘲讽对手。瑞典塔努姆岩画《太阳战车》孩子们集体上演的魔性“电摇”,大概率是从网络游戏里学来的,动作简单易学、看上去轻松搞笑,多少暗含了奚落、嘲讽之意,这一系列特点和元素恰好迎合了孩子们相互调侃、逗乐的社交需求,于是便病毒式传播开来,成为孩子们中间流行的社交暗号。对此,不少家长觉得“这动作夸张、不雅,对人不礼貌”,甚至担心“孩子是不是开始学坏了?”更有小学老师反映,最近频繁有学生来告状说自己被某同学“电摇”了、很受伤。在龚先生看来,表面上,孩子们热衷此举,可能只是单纯觉得酷、新鲜、好玩,是一种跟风效仿。毕竟,不少80后90后父母都有曾经和小伙伴们做着各种奇怪的动作,嘴里喊着“嘟根”“豪油根”(均为格斗游戏中的动作名称)横冲直撞的记忆。然而,深究起来,对类似的集体无意识的“校园潮流”,有的则不能掉以轻心。青少年爱模仿、可塑性强,对一些在同学圈子里流行起来的言行举止,往往会产生“大家会我也得会”的从众心理,相互效仿。但是,其中有可能正是某些不良习惯和品行的萌芽。比如,有的孩子说脏话、竖中指、为同学起绰号等,这些习惯往往是孩子们之间相互习得的,一旦这种苗头被云淡风轻地认为是孩子之间“开玩笑”“闹着玩”“长大了就好了”,可能是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拿为同学起绰号这件事来说,很多时候,一旦班上某个同学被别人起了绰号,其他同学往往也会跟着叫起来,而被起绰号孩子内心的痛苦,往往在同学的嬉闹中被忽视。事实上,不少人对童年被同学起外号都有着痛苦的记忆。尤其是拿孩子某些生理特征起哄、起外号的,严重点说,已然成为一种语言欺凌。图源:新华社孩子对同伴以任何方式进行的嘲笑、排挤、恐吓等行为,都不能被轻视,它们有可能就是点燃未来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小火苗——这绝非危言耸听。一个奚落嘲笑同伴的玩笑、一对凌空挥舞的拳头,如果不加阻止和干预,可能就会纵容孩子身上自私、任性等不良习惯,怂恿他们爱上“以欺凌来宣示权力”的社交法则。北京市朝阳区开展的一项预防学生欺凌的实验结果显示,精准识别欺凌先兆,是预防学生欺凌重要的前提,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从孩子们日常的玩笑打闹中及早发现“越界”行为。从嬉笑打闹,到故意取笑,再到恶意侮辱;从私下议论,到群体孤立,再到公然打骂,校园欺凌的每一阶段之间并无明显界限,甚至往往会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等到孩子产生心理障碍、走上犯罪道路后,家长和学校才后悔当初没能防微杜渐、将萌芽扼杀在摇篮中。当然,对小学生“电摇”之类的行为,我们没必要如临大敌,但也不能不闻不问,我们更应将其视为对学校以及家长的提醒。在学业之外,我们显然需要花更多时间和心思去观察和了解孩子,尤其是了解孩子在言行和情绪上的变化,及时予以引导和干预,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孩子沉浸式体验和学习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待人处事原则、社交礼仪与禁忌,引导孩子学习必要的言行规范,确保他们沿着健康、阳光的轨迹成长。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