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现代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襄樊留作今日羞”

现代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襄樊留作今日羞”

发布时间:2022-11-30 00:03:45来源:网络整理浏览:15

爱国主义是中国五千年来始终如一的主题,关于爱国主义的诗篇不胜枚举。古有霍去病“匈奴不灭,何谓家”。近代有《林则徐列传》“国之生死,必为国之利,宜祸福而避之”。今天我很惭愧。国破成此,我何惜此头。”诗人的爱国之情呼之欲出。

蒙古帝国是古代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元史》曾记载:“蒙古人攻打金朝、西夏、花拉子模、阿拉伯帝国、法兰克十字军、匈牙利等国”。蒙古帝国横跨欧洲、亚洲和非洲。蒙古大军所到之处,几乎被征服。在南宋历史上,就有这样一座“英雄”城池,以一己之力,抵挡住蒙古军骑兵的践踏。骁勇善战的蒙古军没想到会在这座不起眼的城市碰壁。而且长达40年。而这座城市,看过武侠小说的读者应该很熟悉,它就是襄阳。

襄阳,《宋元襄樊之战》写道襄阳:“渡靖宇,制南北”,扼杀南宋与金国分界线,是一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大陆的政权割裂和版图分割,襄阳乃至秦淮线成为南北分裂的交汇点。北宋时,襄阳原为内地重镇。但靖康事变后,襄阳成为宋朝与金国的交界点。金国被蒙古人灭亡后,蒙古占领了金国的领土。自那时候起,

而襄阳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与南宋将领坚守城防是分不开的。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蒙古人占领襄阳,南宋名将孟珙收复襄阳城,组织大军修复防御军,修建了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因此,在工事和护城河的相互作用下鏖战襄阳,襄阳城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

鏖战襄阳 14_鏖战襄阳九阴真经上卷_鏖战襄阳

忽必烈眼看襄阳久攻不下,便调集大量军队攻打襄阳。卢文焕下令死守襄阳,合理布防,守攻不离。逐一拆毁、逐级拆毁的方法,让襄阳在元代蒙军长达40年的攻势中不为所动。这与陆文焕和襄阳人民誓死保卫国家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前有宋将孟珙的奋发,后有卢文焕的坚守。襄阳城保存了这么久。

还有就是历史上的襄阳和樊城相互呼应,形成一角。两城共同抵御蒙古军,相互扶持,相互扶持。以至于蒙古军无法集中全部兵力攻打一座城池。可以说樊城挡住了蒙军,也可以说襄阳挡住了蒙军。两者结合,东攻西攻之法,换来的是40多年的守城。樊城被攻破后,襄阳也相依为命,面临绝境。

但即便如此,襄阳和樊城也抵挡不住数十万蒙古大军的进攻。俗话说,“众志成城”。如果自己的队伍出现叛徒,整个队伍都会岌岌可危。襄阳、樊城也是如此。忽必烈接受了南宋降将刘征的建议,从他那里得到了襄阳和樊城的军事布局图。如此一来,襄阳、樊城两座城池的防御,在元朝军队的眼里就如同透明一般,无所畏惧。

此外,忽必烈手下的两位工匠阿拉瓦丁和伊斯曼创造了新型火炮。因为这两个工匠都是回族人,所以这种火炮就叫做回族大炮。返程炮与原来的土炮不同,射程更远,威力更大。所以在这样的新型火炮面前鏖战襄阳,襄阳城的防线一击就破了。随着新式武器的加入,再加上蒙古骑兵军的强大,襄阳城的防御难度越来越大。

再加上南宋官兵普遍腐败。当国家危难之时,官员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命。结果,当襄阳、樊城遭到外敌入侵时,其他城池根本不派援军,只顾自保。总的来说,由于南宋投降兵多,蒙古人使用新兵器,再加上南宋统治的腐朽,樊城也失去了作为襄阳天然防护屏障的作用。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蒙军南下,攻破襄阳。

襄阳之战,城中百姓保家卫国之心。我们尊重这样英雄的人民,我们也尊重这样英雄的城市。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国难当头,就有这样一群视死如归的人和将士,保卫祖国。即便结局令人遗憾,但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敬佩。